我最近在想,美國有關司法題材的創作實在很多。
看著這些一個個描繪著人性與司法的精采衝突,總會讓人對時下案件有不同的感觸。
台灣譯名《下流正義》的這部電影,原名叫做《林肯律師》(The Lincoln Lawver),改編自歐美作家麥克康納利的同名小說,敘述著一位市儈律師遭遇的精采故事,主角是一名總在林肯房車後座運籌帷幄的律師米奇海勒(馬修麥康納飾),所有事件幾乎都以他為中心點展開,因此你看待事情的角度是比較主觀的,而且是以更接觸嫌疑犯的層面,去了解這些在刑案中被指控、甚至鋃鐺入獄的「犯人」,他們的可愛、無奈、或是讓人寒毛直立的可怕、殘忍。
米奇海勒做為律師,並不是那種替有錢、上流的政商名流辯護的那種名利雙收型律師;相反的,他專為社會底層的犯人辯護,這些人有可能是飛車黨、金光黨、毒販、酒駕肇事者、妓女等,他們進過無數次看守所,所有人都知道他們絕非清白,但他們為了生活無法脫離這些犯罪,只好找上米奇,希望這位大律師透過他熟悉的司法伎倆,運用擅長的認罪協商,讓這些犯人可以減免刑責。
我在這些電影中的底層罪犯中,發現了他們也有可愛、真性情的一面,對於他們犯罪行為,反倒是輕描淡寫的帶過,因此這些社會底層人士,成為模糊觀眾是非價值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讓你知道標榜著打擊犯罪的司法端,那些看似正義的法官、檢察官,他們也會透過一些不光明的手法,比如製造假物證、買通假人證,來讓他們心底認定的罪犯被定罪。這樣讓觀眾產生質疑,用來被定罪的人證、物證,是否就能帶來完全的真相?而被定罪的犯人,是真的罪有應得、還是有待商榷?
第三步,就是以故事的主軸,看似清白的嫌疑犯的箇中劇情轉折,在極短的時間內從懷疑、相信無罪的角度,迅速被推翻成強烈涉嫌、確定有罪的認知,這樣的劇情翻轉,讓觀眾在心底自行推翻了對犯罪的假設與認定,你開始強烈的領悟到,眼睛看到的、心裡感覺的,不一定就是真實,真相往往被蒙蔽其中,不抽絲剝繭到最後一刻,無法得知結果。
到此為止,詳細的劇情就不多加贅述,只是透過這三個步驟,讓觀眾對於司法、對於是非,開始有了逆向思考的見解,加入了錯綜複雜的人性之後,看似黑白分明的規則之間,開始出現模糊的灰色地帶。
有了這項體悟,再反觀社會上的新聞、刑案,捕風捉影或無中生有的例子何曾少了呢?不曾參與事件的第三者以自身既定印象做極端批判的論述,更是一刻都沒有停歇。
雖然非黑即白的世界單純的多,但遺憾我們畢竟不是生存在這樣的世界;就算單一事件中真的有黑白之分,但你又怎麼知道誰黑、誰白?
當事實擺在眼前時,每個人心裡的解讀也相同嗎?
每個人都應該要有自己的價值判斷,但永遠記住,那只是你自己個人的價值判斷。
- Feb 28 Thu 2013 17:18
《下流正義》觀後感:充滿灰色地帶的司法與人性。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