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人》無愧金球獎七項大獎提名的殊榮,整部電影的運鏡、對白、呈現方式都非常的新穎有趣,乍看簡單的劇情大綱卻有非常多非常多值得探討的深度話題,讓人看完腦海一直打轉思考,想必又是一部會引起不少討論度的電影。
故事大綱是講述一個過氣的超級英雄演員,為了想擺脫過氣演員的身分和鳥人的形象,決定自導自演一齣百老匯舞台劇,他全心投入在這份事業上,為了找回往昔的自尊,東山再起,也試圖找回他人生的意義。
演員部分邀到睽違大銀幕多年的前「蝙蝠俠」米高基頓(Michael Keaton)擔綱男主角雷根湯森,電影與現實人生相似的設計巧思已讓人津津樂道。
刻意設計成一鏡到底的長鏡頭畫面,更是讓人看得目不暇給,絲毫沒有喘息空間;而同樣的對白在不同的情景或不同的人口中重複說出,都有不同的層次和意味。
節奏非常緊湊,一件一件意外接踵而來,焦頭爛額的彷彿人生,然後你以為劇情接下來是要那樣發展,卻又在下一秒顛覆你的猜想,整體而言看得很累、卻十分過癮!
《鳥人》不是什麼動作、爆笑喜劇之類的大眾娛樂片,觀看起來一點也不輕鬆,甚至在一開頭你還會被無數莫名其妙的對白給混淆,但這種呈現方式是有其意義的,這要提到他們改編的舞台劇,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寫的《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
這個短篇小說我沒有看過全文,但據說採用極簡的遣詞,省略一般敘述故事或人物背景的功夫,以精準的詞語、寥寥數字的敘述或對白,就能傳遞足夠的信息,將讀者迅速帶進故事情節裡頭,描寫了人生困惑難解卻十分真切的細節,這也是看完電影《鳥人》所擁有的感受。
看似簡單,卻深沉的複雜,讓你忍不住想一再咀嚼、一再探究。
=== 當我們談論《鳥人》時我們在談論什麼,我們在談論劇透 ===
(以下內容涉及劇情敘述,防雷慎入!)
【虛實轉換】
電影裡頭有非常多虛實轉換的東西,涉及非真實的地方主要分成兩部分,一個是演戲的虛假、一個是超能力的幻象,而且真假之間轉換的極為流暢、一氣呵成,幾乎以假亂真。
演戲部分,最常見的例子是演員們排戲時的台詞,你以為是他們真正生活中談話的對白(真),接著才發現是戲裡的台詞(假),但台詞中又會穿插著一些他們跳脫角色的意見和討論(真),有時候又會變成屬於演戲範疇的脫稿演出(假)。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加入難搞演員麥克夏納(愛德華諾頓 飾演)後的種種脫序演出,在試演時將水(假)換成琴酒(真),應該要演出上床的戲碼(假)卻真的勃起想要和女演員上床(真),他說「其他地方我都很假,但台上不會。」這是真的,相較於其他人上台是假的、下台是真的,他算是一個相反的特例。
我想演員們都容易有這種困惑,明明就是一個戲裡設計的對白或動作,卻不經意的將自身真實經驗投入進去,不知道演的是劇中角色的人生還是自己的人生。
超能力部分,原本我們一直以為主角是真的有超能力。
從雷根湯森開頭以坐姿漂浮在半空中,能控制許多物品移動,甚至讓物體墜落砸到劇裡九流演員頭,都是他獨有、秘密的、不能對外公佈的超能力。(疑似真)
到後來兩個明顯的鏡頭指出這一切不過是他的幻想(假),透露出真實的現況(真)。
一個是他發飆大肆破壞休息室的鏡頭,當他獨自一人呈現的角度是他使用超能力讓所有物體移動掉落(假),換成搭檔從外面開門進來時看到他自己一個人高舉各種物品亂丟亂砸,才知道都是他自己動手的破壞(真)。
一個是他站在頂樓上縱身一躍,以為他會慘死結果居然開始在大街小巷飛來飛去,鳥瞰世界(假),再來回到劇場,一個計程車司機追著他討錢,才知道前面他只是搭了計程車行經大街小巷而已(真)。
但這些真實與虛假的判斷,只是依據客觀角度的常理硬性分類,他們之所以能轉換的如此流暢自如,那是因為他們真真假假的界線並沒有如此分明。
像是麥克夏納就認為演戲時的他才是真實的;雷根湯森也在尾聲對前妻的告白中說到有時候他腦海會出現真實的聲音,告訴他實話。
套一句紅樓夢的台詞:「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若人們選擇虛假的東西當成真的,那一般人所定義的真實對他們而言就是假的了;如果把不存在的幻象當成是存在的,那原本存在的也變得不存在了。
【自我掙扎】
雷根湯森腦海中的幻象,一直不斷對他說話的聲音,源自他過去的鳥人光環,那時候的他意氣風發、萬人擁戴、彷彿無所不能。
一部分的他懂得那些都已經是過去,他認清現況,才會想依靠投資這場百老匯舞台劇以扭轉觀眾以往對他的鳥人形象,讓他展現自我有內涵的一面,儘管傾家蕩產也要完成這份事業。
然而每當遭受挫折、沮喪、憤怒等負面情緒時,內心裡的另一部分聲音就會跑出來痛罵現狀,他的內心還不肯放棄以往高高在上的驕傲,彷彿有超能力一般無所不能。
這種互相的掙扎衝突,電影裡以〝鳥人〞的聲音和形象出現,和〝雷根湯森〞本人進行對話,衝突的場面將人們腦海中經常有的自我掙扎具象化出來,現實做著認命、循規蹈矩的事,心底做著自命不凡、有點不切實際的夢,時而壓抑、時而妥協、時而被激勵,然後就在兩者之間的矛盾與紛擾中生活。
而因為雷根湯森內心的聲音都是過往的驕傲,他本人呈現出來的作為又都只是表象的假需求,所以電影中選擇讓其他角色說出雷根本人心底真正的恐懼與害怕。
比如說他一直喊著他在做的是他生命中最有意義的事,這是表面的假話,也是他自欺欺人的話,他女兒珊(艾瑪史東 飾演)則直接道出他父親心裡的恐懼:「像我們一樣,深怕自己不重要。﹞」
以及同劇組的女演員說她小時候的夢想就是登上百老匯舞台,但等到她長大了,真的登上百老匯時,她才發現自己依然是那個想要受人肯定的小女孩。
這些也都是雷根湯森的心底話,大多數人追求的終究是想要被肯定而已,做自己喜歡熱愛的事,然後贏得觀眾肯定和讚賞,證明自己的價值和存在。
【開放結局】
最容易讓人頭腦發脹的就是結局了,當女兒進了病房後找不到父親,往窗外看的視線先是擔憂驚慌的往下,接著又驚喜的往上,讓人猜不透雷根湯森到底是自殺了還是沒自殺。
這邊當然是留給觀眾各自猜想,所以我接下來要說的也只是我的猜想。
雷根湯森因為在舞台劇上把自己的鼻子轟掉而住院,這裡他包紮面部傷口的方式宛如帶著鳥人的面具,等到會客的人一個個離開病房時,雷根把臉上的紗布拆掉,緩緩走進廁所,看到鳥人在大便,他隻身一人走出廁所,站上病床的窗台邊。
這邊引起我疑惑的是他的鼻子,看起來怎麼依然健在無損?
後來才想到這會不會代表這裡所呈現的一切劇情都不是真實發生的事件,而是類似雷根先前跳樓那段,是他個人的幻想或象徵意涵。
再說那個埋在屎堆裡的鳥人,呼應了一開頭雷根內心鳥人的抱怨:「我們怎會落到這般田地,這地方糟透了,不輸胯下的臭味。」宛如生活在屎堆一般的糟糕。
但最後只有鳥人留在廁所裡繼續大便,雷根瀟灑的向鳥人道別,代表他已經擺脫過去的自己,他靠著雷根湯森、一名貨真價實演員的身分,而不是倚靠演過鳥人的主角身分重新讓世人看見。
女兒由下往上的視線,也成為鳥人浴火重生的象徵。
鳥人死去了,但雷根湯森活了!
- Jan 17 Sat 2015 16:02
當我們談論《鳥人》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