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要先感謝這部電影,倒不是說電影本身有多豐富精采的內涵,而是它以英國歷史上的一段風流韻事為主軸,丟出了一個議題,讓觀眾用不同的角度思考。
而影片中陸陸續續出現的歷史傳言、記述、物證,儘管在時間的壓縮下無法鉅細靡遺的呈現,只刻劃出概略的幾個印象場景,反而令人感到好奇,而想要更深入研究去一探究竟。
原本對英國近代史,甚至這段非常有名的皇室愛情故事一無所知的我,看完這部電影後得知了許多有趣的資訊,同時引發了我的求知慾,這是我感謝這部電影的原因。
《W.E.》三關語
首先從電影的名字開始說起吧。
《溫莎公爵的情人》電影原名《W.E.》,包含了三種意涵:
一、Wallis & Edward 的名字縮寫
1930年代,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也就是退位後世人所熟知的溫莎公爵(詹姆斯達西 飾)為了他所深愛的美國已婚社交名媛瓦莉絲(安德莉亞瑞絲柏 飾),竟選擇放棄了權力王位。(此段截取自電影簡介)
這段在當代引起極大爭議的皇室醜聞,在事過境遷後逐漸變成一段「不愛江山只愛美人」的浪漫愛情佳話,但即使以現在較為開明的眼光看待這兩個人的背景和關係,都不難想像當時兩人的愛情與婚姻面臨多麼龐大且緊繃的困難壓力。
二、Wally & Evgeni 的名字縮寫
六十年後(1990年代末),已婚但過得不快樂的瓦莉(艾比柯妮許 飾)深深著迷並且羨慕著這段愛情故事,得知溫莎公爵伉儷的物品將在蘇富比拍賣會中拍賣,並且在此之前有數天的展覽會,她前往觀看並且邂逅了可愛的俄國保全伊格尼。
伊格尼為了追求瓦莉做出許多貼心又可愛的舉動,濫用公權在閉館後私自開放展場讓製造獨處的機會,並且大秀浪漫的琴藝,拍賣會最後一天發現瓦莉沒有出現,擔心的直闖她的家門,發現被家暴後蜷縮著的可憐瓦莉,英雄救美把她安置在自己家中卻不猴急,發揮正人君子的精神獨自睡沙發,終於贏得瓦莉心,抱得美人歸。
儘管中間存在許多迷惑與擔憂,但在電影結尾給了瓦莉一個幸福的結局。
值得一提的是前半段伊格尼對於瓦莉如此執著溫莎公爵伉儷提出了疑問,瓦莉說:
「為什麼他們可以愛得那麼深?愛得那麼深是什麼感覺?」一句話道出所有女孩對於愛情的夢幻憧憬。
三、WE,我們
講述愛情的故事,不是You、不是Me,是We。
只有一個人,談不起愛情。
當單向的愛慕,成為雙向的戀愛,甚至婚姻,兩人之間各自面臨的難題、考驗就不斷接踵而來。
你可以自行想像,也可以單憑自己的慾望衝動行事,但愛情之所以為愛情,就是愛情不是只有愛情。(是繞口令)
繁複的古今交錯
以1930年代的瓦莉絲、1990年代的瓦莉,兩個女人的遭遇穿插敘事。
一開始沒有心理準備就觀看,馬上被開頭的跳躍場景搞得暈頭轉向,大約重看了兩次才掌握住其中的細節與脈絡,如果是當初進電影院看的觀眾,或許會覺得有些混亂吧?
紊亂的年代、事件,以及古今相似的情節場景被拆碎拼貼(餐桌→收拾杯盤→浴室泡澡),大概是想在一開始就強調兩個女人的密切相似性,不過略顯急躁的步調在觀看上有些凌亂。
要留心場景的物件、女人的衣著,才能在腦海中輕易切換不同時代的開關。
除了開頭的剪接手法比較不平易近人以外,其他古今交錯的運鏡倒是簡單易懂。
透過現代展覽的古董物品,倒敘先前發生的事件場景,挖掘出一段又一段關於這份愛情的秘辛,是整部電影主要的敘事模式。
不過為了更加剖析溫莎公爵夫人的內心世界,參雜了幾段瓦莉與瓦莉絲直接對話的場景,有著豐富愛情經驗的瓦莉絲居然還授受愛情心法,給瓦莉外在打扮以及內在心態的建議。
這樣的超現實把電影拉到一種奇幻的境界去了,就我個人而言不是很喜歡這種對話方式。但或許探討愛情的電影,就是該縱容一點點的任性和不可理喻吧?
輕描淡寫的歷史背景
一、君主立憲制
1930初期,愛德華繼位國王之前,以王儲的身分巡視各地,包含偏遠戰亂的村落,他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記者訪問時忍不住說了一句:「Something must be done.」,表達自己想要改善人民生活的慾望。
多次的探訪行程讓他廣受民眾愛戴,卻因為脫口而出的這句話而引發英國內閣的爭議,因為這代表干預政治。
同樣的,在1936年,愛德華八世登上王位之後,因為想與曾有兩次婚姻的離婚女子瓦莉絲結婚(英國國王作為英國國教會的領袖,根據英國國教的教義離婚和再婚都是不能被接受的),遭到皇室與英國首相、內閣、甚至全體人民的強烈反對,引發了憲政危機(如果愛德華八世違背首相意志,英國內閣閣員將全部辭職)。
根據這兩段事件來看,政治背景的探討僅輕描淡寫帶過,但卻讓我對於英國國王的地位與權力產生興趣,因為在中國五千年君主專制體系的荼毒之下,我印象中的君王應該都有著一定的權限,由於歷史課本內容都還給老師了,所以我只好求助維基百科,查詢到以下資料:
「君主立憲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亦即「民主式君主制」或「共和式君主制」,是相對於君主獨裁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但不採共和政體。」
「立憲的君主雖然依然是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但他們的權利和義務或多或少受到憲法明確地規定。這樣君主的權力多少受到限制,有一些君主的權力被限制到僅僅作為國家的代表,而沒有實際的權力,稱為「虛位元首」——英國、日本、泰國等都是此類例子,但君主依然很受人民愛戴和尊重。」
(截錄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9B%E4%B8%BB%E7%AB%8B%E5%AE%AA)
總而言之,20世紀後的英國政治主要是議會做為導向,由議院推選出的首相是最高的政治權威,立憲君主行事受著傳統及慣例的限制,幾乎全部的王權均在首相及大臣的意見下執行,等同虛設的君主,類似偶像或代表這樣的吉祥物。
二、納粹疑雲
片中有兩處關於納粹的討論。
第一段是瓦莉與老公威廉醫生在爭論溫莎公爵是不是親希特勒的納粹黨,威廉相信歷史的傳言推測,認為他們是納粹;瓦莉卻不這麼想,她認為沒有實際的證據,就只是荒謬的無稽之談。
第二段是溫莎公爵流亡在外時曾致電回祖國,希望可以和自己的弟弟,也就是接任他繼位君王的喬治六世對話,並對自己被視為納粹一事十分不滿。
這兩段關於希特勒、納粹、法西斯主義的情節,因為電影中沒有多加著墨而稍嫌突兀,查詢之後才了解,因為1937年溫莎公爵伉儷曾前往德國與納粹首領阿道夫·希特勒會面,據說他們私下交往密切,因此有傳言認為他們兩人擁戴希特勒與法西斯主義,在隨後爆發的二次世界大戰中,這兩人被視為政治敏感人物而被英國政府流放。
甚至還有傳言說,英國首相反對愛德華八世取瓦莉絲為妻,並非因為她是離婚過的女人,而是因為她是德國納粹主義的狂熱支持者,英國當時反對德國加入了同盟國行成對立局面,不可能讓德國納粹支持者成為英國王后,而愛德華八世被影響而親德的政治立場也成為被逼退位的原因。
當然一切都是傳言,要拿出來辯論太耗費心力又不一定能得到結果,因此在這部電影裡只輕略的帶過,沒有深入探討,聚焦在電影的主軸「愛情」,至於真相就讓它淹沒在歷史的洪流裡,讓各人保有各自的解讀。
愛情,從來就不是童話故事
1936年12月,因為英國內閣不同意君主迎娶瓦莉絲,愛德華八世屢次爭取未果,因此選擇放棄王位,退位後他以愛德華王子的名義,利用廣播向英國人民解釋退位原因:
「我發現無論我有多麼願意履行國王的責任,在得不到我所愛的女人的幫助和支持之下去承擔如此沉重的責任是不可能的事。」"I have found it impossible to carry the heavy burden of responsibility and to discharge my duties as king as I would wish to do without the help and support of the woman I love."
可以遇到這麼深愛自己的男人,簡直是浪漫到破表,不是嗎?
但當愛德華八世與瓦莉絲被流放在外,無法返回英國境內,權勢盡失的男人在愛情魔力退燒之後也忍不住心生抱怨,他們原本可以各自擁有更平靜、不被世人唾棄的生活,卻因為堅守這段愛情讓兩人從此被綑綁到無法呼吸。
在巴黎的飯店裡,因著愛德華八世的焦躁不安,瓦莉絲也歇斯底里的發洩出不滿,然後奔向床舖倒頭痛哭。
這時瓦莉輕撫著她的頭,說出安慰的話:「至少你們還有彼此。」
瓦莉絲卻毫不領情的憤怒大喊:「這不是童話故事,醒醒吧!」
我想,看到這裡,許多對愛情抱有不切實際憧憬的女孩都醒了。
夢碎了,回到真切的現實。
瓦莉絲是二度離婚的美國婦女,在她第二任婚姻,做為辛普森夫人時結識了當時的英國王儲愛德華八世,並在尚未離婚的狀態就與王子殿下周遊列國(好高調的外遇),雖然不曉得他們當時的感情羈絆與心態,但瓦莉絲自從結識愛德華八世之後,終其一生都沒有獲得英國王室的承認,並且被民眾、輿論所厭惡唾棄,各種下流不堪的謠言爆發,直到現在她都依然承受著歷史的罵名。
瑪丹娜執導的重點是由瓦莉絲的女性觀點出發,當所有人都惋惜著愛德華八世為她放棄的王位時,「但她放棄的呢?」似乎沒有人真心關切。
瓦莉絲失去了隱私、名譽,成為狗仔隊追捕和八卦抹黑的對象,是全英國都痛恨的女人。
電影末段出現了瓦莉絲寫給家人,未曾公開的書信,信中寫道:
「你不知道,維持世紀上最偉大的愛情有多煎熬。」
以此做為一段浪漫愛情故事背後殘酷的心路歷程感想,再適合不過了。
剝離了愛情的夢幻糖衣,還有好多數不盡的無奈、磨合、壓力等著在真實生活中上演,沒有童話故事、沒有永遠幸福快樂的結局,只有不斷跨越那些挑戰,努力經營兩人的愛情,以及自己的命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