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女孩.jpg

  從去年中就開始話題十足的《丹麥女孩》,由奧斯卡影帝艾迪瑞德曼飾演主角,演繹一個從男變女的變性人Lili。

  看完之後最初的感想是李奧納多輸了,個人認為跟小李一起角逐奧斯卡男主角獎的艾迪,演技上有更細膩更高深的程度發揮。
  但故事本身的角色設定也是幫了艾迪很多忙,畢竟要演一個亦男亦女的角色,其中的困難度給了他演技很大的發揮空間。

  至於說電影的故事好看嗎?我覺得平平,就當一個氣氛有點沉重的奇人軼事來看。
  然後我看完影評後找了一些關於Lili的資料,雖然沒有機會看到最原始的傳記內容,但我從有限的幾個線索中,推想了關於歷史的一些假設,也是一種樂趣。


【從真相到虛構的改編演進】

  《丹麥女孩》源自一起真人真事的歷史事件,加以改編而成,這邊先簡單說明一下演進順序:

  (一)真實事件:
     19世紀末至20世紀,丹麥有一對畫家夫妻Einar和Gerda,某次Gerda作畫時請Einar穿上女裝擔任女模特兒,之後變成常態,這個女裝的人物形象他們稱為Lili Elbe(莉莉艾爾伯),後來Einar逐漸拋棄男性人格,想以Lili的身分生活,並接受了一連串的性別重置手術,是世界上記載最早的變性人之一。

  (二)回憶錄:
     Lili因變性手術產生了器官排斥反應,死去後由朋友蒐集了她的自傳和回憶,編成《從男到女:莉莉·艾爾伯的告白》(Fra mand til kvinde: Lili Elbes bekendelser)一書,其中包含莉莉的日記,1931年在丹麥正式出版;隨後,英文版《從男到女:第一次變性》(Man into Woman: The First Sex Change)也於1933年出版。書中介紹了艾爾伯的一生,但書中人物均改成了假名。

  (三)改編小說:
     David Ebershoff因緣際會開始研究莉莉的故事,以《從男到女:第一次變性》為基礎寫了一部小說《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其中基本史實沿用,但運用文學想像力虛構描繪這對夫妻在接受性別意識轉換的心境轉折,且為了突顯出妻子對丈夫無私的愛,塑造了新的角色葛蕾塔,將Gerda的真實背景和行為反應做了很大的更動。

  (四)改編電影:
     改編《丹麥女孩》的同名小說。


【從女同性戀變直女】

  更動歷史幅度最大的反而不是主角Lili,而是他的妻子Gerda這個角色。

  因為根據記載,從Gerda是位女同性戀(或雙性戀)的可能性極高,包括她的畫作也有許多描繪女人與女人間的情慾場面,以及她更喜歡Lili這個女性人格,鼓勵Einar變性成為真正的女人。
  小說則是把Gerda塑造成一個深愛丈夫的女人,需要老公Einar(男人)的支持與愛勝過Lili的女性人格,但仍全力相挺老公想要變為女人的心意,將重點擺在妻子從震驚、不可置信、到難過、失望、矛盾與掙扎種種揪心的情緒,也更加顯現出人與人之間最偉大的愛,不在乎對方變得如何、兩人關係有什麼變化,只要他活得自在開心,自己也就幸福快樂。

  電影中利用了一個小道具來突顯出這份偉大的愛,當Einar第一次扮女裝時,遲到的模特兒將手上的百合花束獻給她並為她取名Lili,這裡運用了百合(Lily)與莉莉的諧音,而百合的花語則有純潔、偉大的愛的含意。(不知道跟女性間愛慕關係的「百合」用語有沒有關係)
  所以故事的除了描繪Lili為了追尋真正自我而勇敢變性的歷程外,更大的重點擺在Einar、Gerda、Lili三人的情感關係角力上,在各種困難挫折中,提煉出彼此的真心真意與真愛。


【跨性別者與同性戀的不同】

  像Lili一樣的那些「跨性別者」(transgender people),他們的性別認同(內心認為自己是男是女)和天生的生理性別不同。
  用淺白粗俗一點的講法就是,長雞雞的男人認為自己內心是有奶無雞雞有月經的女人;有奶無雞雞有月經的女人認為自己內心是長雞雞的男人。(這邊先不討論擁有兩種性徵的雙性人)(A罩杯貧乳還是有奶)

  應該不會有人把「跨性別」和「同性戀」(戀愛性向是同性)搞混,但我看完電影後還是向我認識的同志朋友們問了一個蠢問題:
  「你(妳)們會想要變成女(男)生嗎?」

  答案都是否,他們很能接受自己的生理性別,只是會讓他們產生慾望的人是同性。
  由此可見跨性別者還是少數,那種身體裡面住了另一個性別靈魂(聽起來有點像人格分裂)的情況相對稀有。


【雌雄同體】

  有關於男女性別與同性異性戀的話題,我最早的領悟來自於五月天的一首歌《雌雄同體》:

  「我可以是男是女 可以飄移不定 可以調整百分比
  「可是你如何真的確定 靈魂找到自己 的樣貌和身體 發現自己原來的雌雄同體

  這兩段歌詞構成了我對性別的認知,那些所有關於性別的刻板印象,並不是白皙、瘦弱、心思纖細、愛玩洋娃娃的人就一定是女生,男生也不一定要具備強壯、威猛、好鬥、喜歡機器人和宇宙等條件。
  如果以男性化和女性化做為兩個極端,我們每個人都是百分比的存在,沒有絕對值,可以隨心所欲調整,雖然會有很多外在的世俗框架告訴你男人應該怎樣、女人應當如何,你也難免會被潛移默化的影響,但這永遠不是唯一的標準答案。


  會特別提到這個想法,是我在思考「丹麥女孩」的一生,怎樣的時局環境讓他從男性的Einar,逐漸走向女性的Lili這條路?原本有出名的畫家事業和默契極好的妻子,變成想當一個能夠懷胎生子的女人,他的心境又是如何?

  以下是我的揣測:
  或許是當時性別意識仍然僵化封閉,Einar的外型條件不若一般男人雄壯威武,因此他在女裝中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和存在價值,覺得化妝、穿裙子的自己比褲裝的自己更好看,更因為逐漸習慣扮成女人的生活,他再也無法承擔起這個社會加諸給男性的沉重責任,因此逐漸在身心靈都更加傾向女性化那方的角色,終於走上了變性這條路。

  什麼變成女人就喪失了藝術細胞、藝術是屬於男性靈魂的那個技能,我才不相信,又不是真的人格分裂到彼此記憶不共有,說是扮成女人後整天無所事事只需要當模特兒,讓他荒廢了作畫技能,這才比較合理吧?(我如果兩個月沒有寫文,重新提鍵盤的時候一樣沒有靈感啊嗚嗚,難道我的藝術靈魂已經死了幾百次了?)


【總結:關於Gerda】

  綜合以上幾點,我想回頭談談關於Gerda被改編的事。(以下還是個人臆測個人觀感個人想法)

  Gerda為何要被設定為異性戀,這何嘗不是作者的一種無意間的性別歧視?
  這是我事後整理完資料才有的疑問,在電影當下並沒有發現任何不妥之處,因此可見這種性別意識的問題有多隱微。

  大概是我們都聽多了那種gay為了引人耳目而找一個老婆結婚生子,老婆事後發現丈夫是同性戀的那種傷心欲絕的揪心故事,認為這是常態;也認為當愛裡有愈大的挫折和困難,展現出來的義無反顧才是愈強烈的真愛。

  但有沒有一種愛,是我純粹愛著你這個人,不在乎你富有或貧窮、不在乎你高矮或胖瘦、不在乎你身體是否有殘缺、甚至不在乎你是男是女?所以我不會想改變你,當你想改變,我也不會攔阻你。

  當然這太過理想化,其實我不相信,但我想表達的是,Gerda為什麼一定要為了丈夫變成女生而難過?搞不好她不在意,因為不論是Einar或Lili,其實都是這個人的一部分,而且她發現當先生扮成Lili比較自在快樂的時候,自己也會因為看到對方的笑容而快樂。

  她愛丈夫,是因為愛這個人,不是因為她需要一個婚姻中擔任男性的角色,這種愛才是更難得的真愛吧?


  當然在我的推測裡,Gerda是否真的深愛Einar+Lili到視為唯一摯愛、至死不渝,也是有待商榷的。

  根據真實記載裡,Gerda更喜歡Lili出現勝於Einar,造成這個現象的可能原因,撇開理想化真愛論的話,除了Gerda本身性向比較愛女人以外,大概就是這個人可以當她的免費模特兒,對她的藝術作品有所貢獻吧。(我是不是想得太黑暗了)


參考資訊:WIKI-莉莉艾爾伯《丹麥女孩》作者訪談:別看我的身體,要看我的靈魂yahoo奇摩電影-丹麥女孩

arrow
arrow

    Allison艾厲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