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擁抱不完美─認回自己的故事療癒之旅》
 
  本書作者是一位敘事治療取向的心理師,以自身經歷為鏡,為讀者展現了述說故事的療癒力量。


【看見內心隱微的創傷】

  每個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難以啟齒的秘密,也許是早年受的創傷,也許是懷抱著對某人的怨恨,也許是某個無法被滿足的空虛,或任何悲傷、恐懼、擔憂、焦慮的心事。
  一旦被這些心事給「卡住」,整個人的能量就無法順暢的流動,在彷彿一切無礙的外衣下,或許在某個突發的狀況中,你就遇見了隱藏在內心深處脆弱的自己。

  比如說,你對於他人的批評特別敏感,反應總是尖銳而具有攻擊性,像刺蝟一樣要把所有批評你的人都給刺傷。
  不管是有意或無意的行為,其實是一種防衛機制,因為無法忍受別人批評自己,所以會想要抗拒、想要還擊、想要透過同樣尖銳的言詞表達自己的憤怒。
  然而從被批評到感覺憤怒、產生防衛行為,更深一層的探索,有可能是因為自己從小就遭受苛刻父母的批評責罵,或是曾經有位老師把你羞辱到體無完膚,那時破碎受傷的自尊,直到現在都還沒辦法真正釋懷,你以為隨著年齡增長,很多事情會過去會遺忘,但實際上很難,過往的創傷會以隱微的方式在你心頭住下,影響著你的思想、行為、生活習慣。

  要清理這些傷口,可以透過「說故事」的方式,並且必須依循三個特定步驟,循序漸進的理解、發現、詮釋自己的生命經驗,最終才能達到自我療癒的效果


【透過說故事療癒創傷】

  如果發現自己對父母的怨恨,長年累積下來已經成為了一個困擾,一種「卡住」而無法解決的狀態,那麼我們可以好好靜下心來,透過說故事重新梳理自己的生命經驗。
 
(一)實話實說
   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把自己心中所有想法老老實實的寫下來,不要顧忌這些想法是否會被他人接受、是否違反道德規範,把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思想做最真實的紀錄,也就是所謂的「自由書寫」。
   如果你確實對父母很不滿、充滿怨恨,就寫出來,不用假裝聖人、不用在乎理智,你必須坦白面對自己的內心,覺察到自己真正的情緒,並且在書寫的過程中把情緒釋放出來。
   情緒也需要被理解,唯有先接納自己的感覺,才能放下言不由衷的枷鎖,才能體會到認清自己的放鬆,

(二)回觀
   前一階段運用感性工作,這時加入理性重新看一下自己剛剛寫的故事,這麼多的情緒感受,背後發生的原因是什麼?對你的影響是什麼?重新去理解故事背後的隱喻和邏輯。
   為什麼被父親不斷責罵會讓你產生怨恨,是因為覺得自己所有的努力都白費力氣、無法獲得肯定?還是因為你覺得父親不愛你,你因為沒有獲得愛而感到怨恨?
   一種小孩子(感性)發洩完了之後,成熟大人(理性)必須出面理解來龍去脈的樣子,你要更深的去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探討背後的前因後果,這可以幫助自己更有系統性的釐清自己的傷痛,是什麼觸動了你?你對哪些情境會產生類似的感受?自己是否存在某些非理性信念?這樣的創傷對你目前的生活有造成什麼困擾嗎?可以透過哪些方法去調整?
   往回看,然後不斷問問題。

(三)解構
   經過前兩個階段,對自己應該有充分的瞭解了,接著我們可以試著加入他人的思維,思考某個事件在當代整個文化背景底下,對方是否也有一些苦衷?去理解事件的脈絡。
   父親從小只會用打罵教育,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感受,是否是因為當時整個時代環境的影響?或他從小也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是否當時父親在職場上遭受到很多挫折壓力?在主管高壓控制的影響下,自己也習慣用這種威權的方式與家人溝通?
   進一步去理解事件中影響自己的人,去明白對方言行舉止背後的訊息,以多元的角度重新解釋這個故事,有可能你會體諒對方的苦衷、有可能你會感慨環境對人的影響,在這些新的發現裡,慢慢跳脫過往的創傷經驗,退一步看整個情境中的所有人事物是如何互相影響。

  然後,你的「故事」在這三個階段後,很有可能會產生一些療瘉、淨化的作用。


【從自身開始,改變就此發生】
 
  原本以為療瘉的只有自己,再怎麼努力也只能解決自己的問題,但神奇的是當自己產生改變後,別人也有可能因為你的改變而跟著改變。
  以榮格的觀點來解釋,這就是所謂的「共時性」,一種有意義的巧合在你們彼此之間發生,沒有因果、無法解釋。


  閱讀的過程裡幾次因為某些字句或故事而落淚,我明白這並非是作者說的故事有多麼感人,而是因為它觸動了我內心裡的某些經驗、創傷、感受。
  我自然而然聯想到現實生活中相似的人事物,進而發現自己內心也有許多卡住的情緒需要紓解和處理。

  重要的是實踐,所以我決定採用書中提到的三個步驟,開始偷偷寫一些關於自己的心情故事。
  這些血淋淋的剖析,也許有一天我能像作者一樣勇敢的分享出來,也許永遠沒有這麼一天。
 

arrow
arrow

    Allison艾厲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