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代號:孫中山  

 


  整部電影的劇情,好像看大綱跟預告就可以窺見全貌的輪廓。

  這部由易智言導演拍攝的《行動代號:孫中山》,和電影《藍色大門》和戲劇《危險心靈》一樣,都在講關於學生時代的青春歲月。
  但他們各自所想要探討呈現的主題,卻完全不同,連整個風格氛圍都有差異。

  《藍色大門》演出了學生時期的戀愛,那種懵懂青澀,單純的喜歡與付出,以及微酸的困惑掙扎,讓氣質清新的陳柏霖和桂綸鎂大放異彩。

  《危險心靈》是侯文詠的小說改編,寫出了平時白目搞笑的國中生謝政傑(黃河 飾),遇到升學主義和教育體系、甚至是大人們的迂腐思想與權力結構下的壓榨與反抗,無所不在的無力感與衝突過程,是一個帶有隱隱約約沉重的議題,探討的教育困境不論哪個時代依舊值得反思。

  《行動代號:孫中山》的主角是兩個窮到繳不起班費和畢業旅行費的學生(阿左和小天),出生在貧困家庭,連生存的需求都岌岌可危的他們,不約而同想要偷竊國父孫中山的銅像拿去變賣,兩派人馬都互相想要獨吞這份利益,在爭奪偷銅像的過程中發生了不少風波,但最後事跡敗露,少年們被生教組長訓話要求寫悔過書,對媒體說「他們知道(錯)了。」,少年們的一連串「知道」讓人頗為玩味。

  簡單來說,電影想點出的議題其實十分沉重,主要是關於貧窮,而且是一代又一代世襲的貧窮,代表整個社會邁向貧富嚴重不均的可怕斷層。
  但假如你不細想那些〝點到為止〞的對白,就會納悶不懂電影想表達的意涵,就看不到不斷重複又無俚頭的台詞中、學生又呆又蠢的表現下,藏著什麼沒說盡的心酸。


  直接跳到三個經典橋段說明:
  一是阿左和小天互相比誰窮的橋段、二是學生們被抓包後寫悔過書的橋段、三是結尾關於生教組長和學生們各自闡述〝我知道〞了的橋段。


一、誰比較窮

  貧窮是比較出來的,如果所有人都過著原始人的生活,沒有過多的享受卻能知足過日,或許他們也不會覺得自己貧窮。
  阿左跟一般交得出班費的同學比,他覺得他很窮,一天只能吃一餐飯。
  但沒想到人外有人更窮,小天一整天只吃了大賣場的試吃,甚至有時還無家可歸只能露宿街頭。

  貧窮、隔代教養、單親家庭、家庭暴力…等等社會底層的問題,在這一來一往無厘頭的比較中悄悄浮上檯面。


二、從頭寫起的悔過書

  偷走孫中山銅像後被抓包,以阿左和小天為首的兩派人馬,共八位學生被生教組長管訓,要求寫悔過書,但老師對學生寫的內容總是不滿意,一直要他們「從頭寫起」
  老師原本可能只是想叫他們「重頭」,重新再寫一次;但這裡故意用了「從頭」,從最開始的起點寫起、多寫一點。

  從頭寫起,頭在哪裡?
  從整個計畫的開始,還是從為什麼會有這個計畫的開始?
  從這一代的窮困開始、上一代爸爸失業的窮困開始、還是更上一代阿公的阿公的窮困開始?

  從頭開始思索,是為了找出錯誤檢討,改過自新不再犯錯。
  但他們發現自己從阿公的阿公開始就已經身陷貧窮風暴中,他們這一代要如何翻身?「連兒子的兒子,都注定窮斃了。」


三、知道了什麼?

  最後生教組長對著媒體說:「他們知道了、他們真的知道了。」
  不斷重複播送的新聞畫面,出現在每個學生的場景裡。

  社會大眾會自動將這份〝知道〞解讀為知道錯了,知道錯誤在哪並且不會再犯錯。
  但實際上每個人有各自不同的認知,在這句輕描淡寫的〝知道〞背後,每個當事的學生所獲得的領悟並不相同。

  有的人知道怎麼跳土風舞;有的人知道馬上變美的方法,就是一直對自己說「我很美」
  有的人知道自身的不足,必須靠他人的優點來截長補短。「我們必須合作,將來才能做什麼大事。」

  「我知道,我們不能窮斃了。」

  原本只是理解自己當下的困頓而拼命掙扎的討生活,只能解救燃眉之急而無法一勞永逸;但當這份貧窮的危機感加深到整個世代、後代的長遠憂慮,他們需要的是更永續、更健全的計畫。
  所以他們結盟了,一方有智慧謀略、一方有膽識和武力,想要合作將來做些什麼大事。


  電影最後並沒有提出解決困境的方法、計畫,沒有對未來的展望,也沒有甚麼更引人省思的深刻感觸,僅僅是輕輕巧巧的帶出了關於貧窮的議題。
  學生們在天橋上青春活力的舉高雙手歡呼,那一幕的畫面成就啟蒙的雛形。

  

arrow
arrow

    Allison艾厲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