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晚上,我獨自一人來到一間店裡吃飯。
  店內很空曠,只有零星的幾桌客人,我隨意挑了一處空位坐下,旁邊的客人是由爸爸、媽媽、小女兒組成的三人親子小家庭。

  媽媽看起來很年輕漂亮,感覺比爸爸小了10歲,目測年齡約30歲左右,旁邊的小女孩約6、7歲,可以正常流暢的表達想說的事情,一直拼命說話、發問,非常活潑。

  一家人的對談,前面都還很正常,後來老婆看到老公手機的簡訊(從對話推斷可能是老公之前曖昧過或出軌過的女同事),接下來的對話就開始瀰漫著火藥味。

  老婆:「她怎麼還傳簡訊給你?」
  老公:「我不知道啊,我記得刪掉了。」

  一開始老婆的語氣都還很和緩,感覺得出來有用理智控制自己,不要情緒失控。

  老婆:「我想知道她為什麼還傳簡訊給你?你們都聊了些什麼?」
  老公:「沒什麼啊。」

  後來可能是因為老公的態度都愛理不理,也不想多解釋什麼,於是老婆的火氣就開始逐漸升高。

  老婆:「我只是想知道你們聊什麼啊!你為什麼都不回答我的問題?」
  老公:「我之前都講過了啊!妳還要我講什麼?我不知道要講什麼啊!」

  老婆:「你就不要再跟她有來往啊!」
  老公:「我沒有了啊!妳不要一直翻舊帳好不好?」

  老婆:「你不要給別人機會,她就不會來騷擾你了啊!」
  老公:「我沒有給別人機會啊!」


  幾段對話聽下來,從一開始老婆柔中帶刺的理性詢問、老公不願搭理,到後來老婆愈來愈尖銳的諷刺質問、老公愈來愈不耐煩只是一直否認,歷經了近半小時的時間,最後老公怒氣沖沖的走出店外,老婆隨後帶著女兒也離開現場。

  他們對話的期間,女兒時不時會插入完全不相干的話題,像是她要吃薯條、這是蕃茄醬、學校書包上的圖案是貓咪……之類的話,想要打斷父母的爭執。

  但父母都只是象徵性理她一下之後,又繼續陷入一方咄咄逼人、一方不耐煩到極點的無言僵局。


  做為一個旁觀者,從這場糟糕的吵架、爭執中,歸納了幾個關於吵架的錯誤示範。

  一、NG!公眾場合吵架

  看得出來老公一點也不想在公眾場合回答老婆提出的私密問題(他可能有發現我在偷聽?),不斷用「我現在不想回答」、「我在吃飯」等話術拒絕回應,看來相當注重隱私與面子。

  所以吵架還是兩個人私下吵就好,這樣要是男人受不了女人的嘮叨,還可以把女人一把抓過來狠狠吻下去封住女人的嘴。


  二、NG!吃飯時吵架

  人家說「吃飯皇帝大」,肚子都快餓死了,吃飯的時候誰要聽你講那些倒盡胃口的事情。
  一邊生氣不爽、一邊吃飯,飯都變得難吃透頂。

  所以吃飯不吵架、吵架不吃飯,要是邊吵邊吃噎死了還是一怒之下把嘴裡的飯噴在對方臉上,那場面就太失控了。


  三、NG!有一方拒絕溝通的冷淡態度

  前面也說過,老婆一開始的語氣都還算溫柔和緩,但因為提出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老公的正面回覆,還一直皺眉嘆氣表現出極度不耐煩的樣子,於是老婆的怒氣節節升高,理智線終於崩壞。

  要是男人一開始就仔細解釋,或是耐心溫柔的表達現在這場合不方便,希望可以回家再說,我相信女人應該也是明事理的,不會鬧到最後這樣把人激怒到憤而離席的地步。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這句話用在夫妻情侶間的口角爭執也同樣適用,當其中一方因為誤會產生不滿時,先安撫對方的情緒,再真誠的解釋說明,讓對方知道你有心要解決問題,就能夠在某個程度內將大事化小。


  四、NG!在小孩面前吵架

  我也經歷過幼稚園的年紀,事實上幼稚園的小孩絕對聽得懂大人說話的內容。
  父母在女兒面前爭執,以為小孩聽不懂就肆無忌憚的談論,孰不知這些對話都會在小孩的腦海中留下負面的烙印。

  夫妻之間的問題就留在兩人獨處時私下討論就好,戰火不該波及到無辜的孩子。
  看著那位看似白目,總提出五四三奇怪問題的女孩,我心裡忽然領悟到她只是用她的方式在拼命為父母緩頰、轉移話題而已,實在讓人疼惜。


========== 旁觀(偷聽)期間一直好想打岔叫他們不要吵了 ==========


  總結一下,不是說夫妻就不能吵架,只是吵架要吵的有品質、有營養,最好吵完後兩人轉眼就忘了吵架的理由,相親相愛的和好,愈吵感情才能愈好。

  而一場高品質的吵架是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的。

  天時:吃飯不吵架、睡覺不吵架、大便不吵架……總之有一方在吃喝拉撒睡或忙碌時不要吵架,因為他會懶得理你。

  地利:最好是兩人獨處私下溝通,把事情攤在眾目睽睽的大庭廣眾下爭論實在有失顏面,請避免。

  人和:如果對方已經挑選了天時地利準備和你來場決鬥,你當然要有君子風度的正面迎戰啊!一直逃避戰局拒絕溝通交流像話嗎?當然我們是以文(武)會友,點到為止就好不要鬥的太超過。

  謹記彼此的愛和感情,可以爭論吵架但不要互相傷害,才是高品質吵架的真諦。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夫妻 情侶 吵架 溝通
    全站熱搜

    Allison艾厲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